




源自大宛國。(大宛是古國名,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)。據(jù)《史記》記載,大宛馬“其先天馬子也”,它在高速疾跑后,肩膀位置慢慢鼓起,并流出像鮮血一樣的汗水,因此得名“汗血寶馬”。
汗血寶馬有雌有雄,是可以進行繁殖的。但由于我國地方馬種在數(shù)量上占優(yōu)勢,引入馬種后,都走了“引種─雜交─改良─回交─消失”的道路。同時,由于戰(zhàn)馬多被閹割,也使一些汗血寶馬失去繁殖能力。種種原因使汗血寶馬在國內(nèi)蹤跡難尋。土庫曼斯坦還生存有數(shù)千匹汗血寶馬。蒙古馬蒙古馬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,主要產(chǎn)于內(nèi)蒙古草原,是典型的草原馬種。蒙古馬體格不大,平均體高120~142厘米,體重267.7~372千克。
蒙古馬身軀粗壯,四肢堅實有力,體質粗糙結實,頭大額寬,胸廓深長,腿短,關節(jié)、肌腱發(fā)達。被毛濃密,毛色復雜。它耐勞,不畏寒冷,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(yǎng)管理,生命力極強,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。1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。經(jīng)過調馴的蒙古馬,在戰(zhàn)場上不驚不詐,勇猛無比,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。














1972年美國尼克松訪華也目睹了銅奔馬的風采。[9] 1973年,馬踏飛燕參加了古代歷史出國展,在英國和法國展出。[11] 1984年,正式將銅奔馬定為中國旅游標志圖形。此后,凡有銅奔馬參加的外展,都以它作為海報和宣傳畫的主圖案。從此銅奔馬聲名日熾,成為轟動世界的品。[9] 1986年,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市將銅奔馬定為該城市城標。1999年9月,銅奔馬出土30周年國際研討會在蘭州召開。













馬一天中有很長的時間進行采集食物,飼料經(jīng)過嗅覺初步斷定外,主要就由味覺來決定食入的速度和多少。因此,味覺是馬匹很重要的感知。有關馬的味覺方面研究的材料不多,但馬的味覺很有特色,也很好掌握利用。
1.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,因此采食面很寬
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,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覺感受器,亦叫味蕾。這些味蕾多集中于輪廓狀乳突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。
馬的味覺感受并不靈敏,因此,馬采集食物的范圍很廣,馬也是容易飼養(yǎng)的動物之一。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,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、適口性很差的飼料。在我國北方牧區(qū),冬天馬匹主要采食草地枯草,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,補飼是有限的。農(nóng)區(qū)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,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。飼料范圍寬,也是馬適應能力的一個主要特征。當然,即使馬的食物很寬,始終給予馬匹、可口的飼草飼料是必須的。
2.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
馬雖然采集的范圍很寬,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。馬對苦味不敏感,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。馬喜甜味而拒酸味。帶有甜味的飼料,如胡蘿卜、青玉米、苜蓿草、糖漿這些都是馬愛食用的,這些飼料都可以作為食物誘餌或調教中的酬賞,以強化某些后效行為。帶酸味的飼料需要經(jīng)過適應過程才會逐漸適應。
3.味覺差還容易引起消化障礙












